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茂名调研时的讲话精神。8月24-25日,公海赌赌船官网710生物技术系“三下乡”团队——星火实践队,前往茂名市羊角镇禄段古荔园、根子镇柏桥贡园、红荔阁、中国荔枝博物馆等实践地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进一步学习与了解科技服务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茂名是荔枝之乡,荔枝种植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特色鲜明,优势明显。茂名种植荔枝已有2000多年历史,境内至今保留着多个原生态古荔枝园,人们世代相传这些千年荔园内的荔枝古时上贡朝廷,故又称这些古荔园为“贡园”。古荔贡园农耕文化历史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更是造福一方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柱。
第一站:星火实践队抵达羊角镇禄段村古荔贡园,通过了解古荔枝树的生长情况,观察不同品种荔枝树的特征及属性,对不同树龄、品种的古荔进行记录,进一步明确始终要把保护古荔文化历史放在第一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继续做好古荔树保护研究,推进对古树的鉴赏与记录工作,让古荔树有户籍、有身份,让古荔公园焕发新活力。
随后前往禄段村党群服务中心,经村委会赖主任介绍,了解到古荔枝的悠久历史,以及对古荔贡园管理与保护措施、开发与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新农村建设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在交流中,我系指导老师从专业角度对赖主任提到的古荔贡园目前所遇到的困境和需进一步突破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上图:实践队与禄段村委干部访谈工作
上图:实践队与禄段村委干部合影留念
第二站:前往根子镇柏桥村。通过参观柏桥贡园引导实践队员重走习总书记2023年考察调研茂名走过的路,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话,要始终把保护古荔文化历史放在第一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古荔公园焕发新活力。据悉,根子镇贡园可追溯到隋唐年间,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老荔枝树最多、品种最齐全的古荔园。园中已有39棵树树龄超过500的老荔枝树,最老的树龄达1380年。
上图:实践队员记录与观察古荔枝树
上图:实践队员与四川成都游客交流古荔贡园文化
上图:实践队在根子镇贡园合影
第三站:抵达根子镇红荔阁及桥头村。在这一站中,实践队了解到江泽民同志曾经亲临根子镇视察工作,探访农家、在红荔阁观赏万亩荔枝树,并亲自在红荔阁旁亲手种下一棵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之树——“中华红”荔枝树,大大提高了根子镇的知名度,推动了茂名荔枝产业的发展。
上图:实践队成员与红荔阁农户进行访谈交流
上图:实践队成员在江泽民亲手种植的“中国红”荔枝树前合影留念
第四站:根子镇桥头村。在桥头村里,实践队看到了建设粤韵荔村,打造乡村振兴样版——以“土特产”带动乡村振兴。通过走访调查深入了解到桥头村的发展历程,了解到该村在上级党委指导下,依托大唐荔乡文旅产业,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三变改革模式,建设七星店铺,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果树及其他资源入股,整村发展乡村旅游,打造“食游购娱住”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上图:当地农户正在进行桂圆肉加工处理
上图:根子镇桥头村新农村建设民宿
上图:实践队在根子镇桥头村合影留念
第四站:实践队前往中国荔枝博览馆及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通过参观学习中国荔枝博览馆里面关于荔史、荔事、荔知、荔人、荔业、荔韵、荔梦等七个展厅的历史记录。实践队队长彭广程同学提前了解馆内布局及结构,率领团队参观各个展厅,并为队员讲解荔枝在国内国外的传播途径、古代荔枝的种植历程、荔枝在古代的地位象征、荔枝全品种类特征属性等等内容。在这一站中,“星火实践队”对荔枝的文化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丰富了团队对荔枝的认识,增强弘扬荔枝文化、宣传荔枝产品的主动意识。
上图:实践队队长彭广程同学在为队员讲解荔枝在世界的传播路径
上图:实践队在中国荔枝博物馆合影留念
从中国荔枝博物馆一直往里参观学习,我们来到了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据了解,目前种质资源圃已收集到包括国内7大荔枝主产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四川、台湾)及国外11个国家(印度、孟加拉、尼泊尔、越南、泰国、以色列、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南非、毛里求斯、巴西)的荔枝种质资源700多份,是当前国内保存荔枝种质资源最齐全、最丰富和最具特质的资源圃。因此资源圃的建设也是希望能汇聚全球更多的荔枝种质资源,给品种培优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从而打造成中国荔枝种业“硅谷”,为荔枝产业持续发展注入动能。
上图:实践队在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合影留念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是我国高校组织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旨在增强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这次活动中,“星火实践队”全员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优势,为团队活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通过参观记录、走访调研,我们意识到古树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传承自然文化的活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无价之宝。保护好文物与古树,都会在今时又惠泽这片热土,继续发光发热。我们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又是涉农专业背景出身,对乡土有浓厚的情结,我们在“三下乡”过程中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村貌变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提升,更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大意义。我们大学生应自觉肩负起保护和传承文化的责任,助力农村探索出一条以“土特产”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撰稿:赖双宗;审稿:陈杰丽、朱启明;审核:罗剑斌;终审:张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