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20〕36号〕《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体发〔2020〕1号〕,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和改进学院体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结合学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目标
到2024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导向。
(二)坚持时代特征。
(三)坚持特色发展。
(四)坚持协同合作。
四、重点任务
(一)全面落实党建引领体育工作。
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体育育人的功能。党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院体育工作,提出工作要求。
(二)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深化体育教学课程思政改革。体育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办法,又要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2.严格按照国家体育课程计划的规定,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要求,大专学生体育课共开设108学时,分三个学期开设:第一、二学期课程内容为体质测试项目+田径+毽球,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的课程内容为体育选项+体质测试项目。根据《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开设《体育健康课》。开设更多学生喜欢的体育课项目:除了三大球和三小球,另开设武术、健美操,塑形健身,定向运动等项目。
3.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认真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结合职业技能培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制订体育新课程实施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推进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一是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编写各选项课的学院特色体育教育校本教材。二是构建“健康体育+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院体育教学模式。
(三)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普及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明显提升。
1.实施“阳光体育活动”,推出一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合学生群体参与的体育游戏、比赛项目,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月月有比赛”的体育氛围。通过运用科学的体育运动软件,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2.组织办好一年一度学生田径运动会。进一步改革学生田径运动会、体育节的报名方法和活动内容,扩大学生参与面,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体质健康水平。
3.积极探索、逐步培育学校体育特色优势项目(如毽球、塑形健身、定向越野、啦啦操等),争取毽球项目申报“一校一品”,创造条件申报“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4.大力发展学生体育社团,加强学生体育社团、运动队的管理,并做到活动训练有计划、有制度、有管理、有组织、有记录、有效果。探索体育社团教练责任制。
(四)完善工作机制,促进锻炼、训练和竞赛水平提升。
1.组建学校学生运动队,选拔优秀运动员积极备赛。结合学生实际及我校参赛经验,组建校足球队(一支,由古平老师负责指导)、校篮球队(两支男队,分别由梁宜飞、邱剑锋、李程老师分别指导,形成竞争态势;一支女队,由苏燕健老师负责指导)、校网球队(一支,由郑金寿老师负责指导)、校田径队(由林淑玲、廖启明老师负责指导)、校啦啦操队(由冯怡雯老师负责指导)、舞龙舞狮队/武术队(一支,由叶灼怡老师负责指导)。通过遴选、比赛等逐步形成良性运转机制,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为校争光。
2.举办全校性的单项学生体育竞赛。积极举办全校性的单项学生体育竞赛,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禀赋的提升。探索校级和系级校园体育竞赛机制,探索联赛机制,促进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品牌化发展。
3.与兄弟院校及单位进行交流比赛,提升自身竞技水平,积极备战2026年省运动会。
4.积极参加茂名市、省、国家组织的大学生单项比赛,让“广茂农林”的体育健儿在全省扬名。
5.通过积极竞技、鼓励走出去,逐步提炼学院“体育精神”。
(五)重师德、重科研,全面加强体育教师人才队伍建设。
1.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按“四有好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体育教师的成长。结合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完善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标准。
2.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教研、科研活动,努力提高体育教科研质量;鼓励体育教师参加省乃至全国的学术交流活动,实施名师工程,不断促进青年骨干教师成长。
(六)注重育人环境建设,整体提升体育场馆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
1.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保证学生有充分的体育运动场所。要配好体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建立体育器材补充机制。
2.推动体育馆的文化和美化建设。建设好体育展览墙、体育荣誉室等文化资源,促进体育文化资源和体育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更好地发挥体育的育人作用。
3.完善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制度。要严格按制度管理好体育场馆的安全和卫生等工作。要维护并使用好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探索体育场地器材的共建共用共享机制,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
五、保障运行
(一)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学校党委书记、院长任主任,副校级领导任副主任,委员由各部门、各系负责人组成,下设工作办公室,由分管副院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基础教学部负责人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具体统筹开展和落实全校性的体育工作。体育工作委员会分设学生田径运动会工作组委会、学生竞技体育比赛工作组委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体育场馆管理工作办公室等若干委办,在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按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二)完善评价机制。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体育课堂专项运动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期末评分机制。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并定期向学生反馈。
(三)优化经费保障。学院要逐年增加体育经费投入,要进一步改善学生体育活动场地设施,要根据国家安全质量标准和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配足配齐体育器材,健全体质健康测试设备。
(四)强化安全保障。一是要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体育教师一定要有安全意识并且在上体育课时要跟学生强调和做足安全准备工作。二是鼓励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的学生购买安全保险,做足安全措施。三是定期邀请学院心理教师为运动员召开心理辅导讲座。四是定期组织对体育场所和体育器材进行安全检查。
公海赌赌船官网710
2022年3月26日